高端裝備制造業,對國民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何為“高端”?即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同樣的事情,同樣的行業,企業卻有優劣高下之分,關鍵在于創新、技術附加值和許多“高端”層面。
中國有句古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如何“出狀元”卻值得探討。實際上,并非只有航空航天等才算高端制造業,各個行業都需要高端企業的參與。就西田彈簧機械而言,作為東莞市一家民營科技公司,前身是個體合作辦企業,目前所從事的也是數控電腦彈簧機行業的裝備制造。但在這個傳統制造行業中,在追逐“高端”的過程中,西田彈簧機械公司有許多體會和感觸。
缺“研”不可
從最初2008年個體合作小企業,到2011年產值一千多萬的現代化股份民營科技企業,西田機械一直專注于彈簧機械行業,圍繞其進行研發制造。去年,在彈簧機械制造領域,公司產值已躍居廣東彈簧機械制造前列。
在發展過程中,西田機械最深的感觸來自產學研。大學的產學研,雖然在國內已倡導許久,但至今效果仍不理想。我認為,這其中的核心問題在于認識。傳統觀念中,產學研就是高校與企業的合作,但恰恰是這里出了問題:高校和企業的合作僅限于“學”和“產”,而忽視了“研”。
西田機械,正是定位于“研”的環節。我認為,“研”是橋梁,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西田機械擁有100名員工,具有本科學歷的研發人員有15多人;此外,還有大,中專業人員。
這樣的員工隊伍承擔了雙重使命:可以跟高校展開緊密合作,將高校的一些先進理論、先進技術吸收過來;同時,企業既可向終端客戶提供產品又可提供服務。
當前許多高校和企業合作不理想,原因在于高校教師的定位主要在于調研,而終端的企業需求則是現實的產品技術。這其中的差異,導致“需”和“求”無法掛鉤。
若企業在中間搭建“研” 的環節,各環節就可以配合起來。企業既可以跟高校很好地合作,也可以更好地為終端客戶服務。因此,我認為產、學、研是聯動的3個環節,缺“研”不可。
“轉觀念、調思想”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企業必須與時俱進。對于“轉方式、調結構”,我認為核心觀念在于“轉觀念、調思想”,企業發展不容許倒退,也不該過多抱怨。
以日本對中國實行技術壁壘、臺灣對國內合資辦廠增加,此類事件對我彈簧機械制造行業的技術、環保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廣東企業,該如何看待這些“貿易門檻”?我認為,這其中包含心態的問題,有積極與消極心態之分。對于積極的企業而言,會認同這些壁壘,因為這為企業提供了一個方向,督促其積極趕超。對現代企業而言,實事求是、跟上發展的步伐,應該是其不斷追求的理念。
對于“與時俱進”的具體做法,則是大力利用“產學研”模式,同時在自主產品研發上下工夫,做出好產品。
實際上,沒有做不好的產業,只有做不好的企業。對于中國彈簧機械制造行業而言,過去10年是其高速發展的10年,但目前已經過渡到產業整合的階段。大浪淘沙,優秀的企業會有更多的機會。企業間的競爭,根本在于其素質與實力的競爭。
西田彈簧機械區別于其他機械制造企業的地方,在于企業文化。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偏多的團隊 ,大家匯聚到一起不僅僅為了待遇,更重要的是尋求發展的平臺。因此,西田機械非常重視企業文化的打造。
正常的運營只是企業的一個重要部分,而體系建設、文化建設相較運營則更為重要。做好企業文化,為員工提供優質服務,就是要滿足其人性的需求;對企業而言,為員工提供優質服務,本身就是一種增值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