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的法國展上,中國參展商勢頭尤其迅猛,工程機械重點企業如三一、徐工、中聯重科、柳工、廈工等悉數亮相,以三一為代表的中國機械軍團強勢崛起。
去年國內行業規模直沖歷史巔峰,隨后進入調整期,在市場未見明顯好轉的2012年,“走出去”仍然是眾多工程機械龍頭企業的重點方向。國內國際巨頭的同臺競技,一場好戲正在上演。
三一,國際化與本地化二合一
早在展會舉辦之前兩個月,展區“圈地運動”就已經展開,各家企業都希望拿下一塊好地方。
今年,徐工集團推出了1098平米的室外展區,位于靠近停車場的E6區;而另一巨頭三一集團延續了以往的大氣手筆,拿下位于靠近停車場的E5區,與JCB、特雷克斯等相鄰而望,但其展區面積則達到了4680平米,為中國最大參展商。
事實上,國際工程機械展,更像是一場工業的時尚秀,精致的產品模特、專業的國際化設計團隊、絢麗的舞臺,已經不是單純展示產品,而是將企業的氣質立體呈現。
在所有參展的中國企業中,三一無疑是代表行業最高水平的一家。這家中國民營重工企業以“最大參展面積”企業亮相國際展會已經多年,其展區布局之精巧,展出設備之精良,品牌形象之強勢,在國內同行業中可謂無與倫比。而在所有鱗次櫛比的鋼鐵叢林中,獨特的“三一紅”,在以土黃為主色調的工程機械行業中,顯得尤其醒目和跳脫。
今年,三一不僅推出了行業一流的展區布置,參展產品數量中國之首,還推出了代表國內最高水平的產品。而這些產品,很多又是海外制造基地的成果。
應該說,三一此次參展的設備進一步順應歐美高端市場的環保和輕量化等需求,其中最大的亮點為本次所有的參展產品全部是針對歐美高端進行研發和制造的產品,多數產品都通過了CE認證和TUV認證。
資料顯示,三一參展的泵送產品均在三一德國工廠進行研發和制造,部分泵送產品更是達到了Euro5排放;挖機產品均通過Tier4排放認證,特別是1.6噸和7.5噸電動小挖則完全由電機驅動,符合零排放標準;而履帶起重機、汽車起重機等起重機械也均通過了非路面的歐IIIB階段排放認證。
躋身歐美一流水平是突圍國際市場的必經之路。目前,國內巨頭都在加快海外擴張步伐,中聯重科已在籌建海外制造基地,徐工則通過收購歐洲零部件生產商爭奪一流技術。三一重工近年更是海外動作頻頻,率先扎根美國和德國。盡管參展的中國企業越來越多,但三一正試圖全面拉開與國內企業的差距,這次先于國內其他企業推出本地化產品,正是得益于快人一步的海外產業園的謀篇布局。
今年3月發布的三一重工年報顯示,2011年其國際營收達到34.25億元,同比增長達到60.72%,透露出其海外業務擴張勢頭強勁。而年初,三一重工成功實現對德國普茨邁斯特的收購,令其品牌知名度出現疊加效應。
走向國際展會的舞臺最中央
法國巴黎展(INTERMAT),與德國慕尼黑寶馬展(BAUMA)、美國拉斯維加斯展(CONEXPO)并稱國際工程機械行業三大頂級展會,仿佛世界工程機械業未設獎項、輪番上演的“奧斯卡”典禮。
七八年前,當時參展的中國企業,產品大多不符合歐美標準,根本無法獲取國際客戶的認同。在三一集團“走出去”參展的頭兩年,由于不符歐美標準,產品只是到美國“旅游”了一次又運回了國內,未能實現一臺銷售。
這似乎是中國工程機械企業不可避免要交出的“學費”。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認為,要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標志性企業,必須有站在世界前沿的勇氣和眼光,準確把握世界工程機械產品的發展趨勢。他將盛大而專業的國際展會對于三一則是一個難得的學習和研究機會。
2005年,三一著手準備歐美標準認證,并在次年5月成功取得來自德國TüV機構頒發的CE認證書。通過第三方認證機構檢測認定的CE認證,三一集團在中國業內是第一家。
光景終于不同了。隨著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批量化地陸續登陸歐美展會,各大品牌從最開始的登臺亮相、小試牛刀,再到同臺競技、爭相斗艷,近十年時間一晃而過。
未用十年,中國工程機械幾大巨頭完成了史詩般的蛻變,徐工從當年一家幾乎被凱雷收購的企業,發展為2011年870億元的規模,而三一集團也從當年銷售規模不到10億元,發展到如今劍指1000億的航母,而且,其更大的目標是要在5年內突破3000億,成為全球行業老大。
參展規模的變化,本質上折射出是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國際擴張的迅猛之勢。在這個一度只是卡特彼勒、小松、特雷克斯、沃爾沃重工等國外品牌爭奇斗艷的舞臺,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經歷了一條由邊緣到中心的路徑。
展會營銷,就像是一個燈光四射、萬眾聚焦的秀場,追光所到之處,盡是強大者的鮮花掌聲。伴隨著中國工程機械“黃金十年”,中國軍團迅速崛起于世界工程機械之林,舞臺中央,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已然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