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18日,國務院發布《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以下簡稱《規劃》)。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把整個工業作為規劃對象,并且由國務院發布實施的中長期規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上述規劃指出,2011年至2015年要力爭實現工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全部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的目標。
目標低至8%意在轉型
據統計,中國2006年至2010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為11.3%,2010年當年工業增加值較上年同期增長12.1%。目前我國尚未公布2011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速數據,已公布的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較上年同期增長13.9%。
《規劃》指出,我國工業已進入到必須以轉型升級促進又好又快發展的新階段,轉型就是要通過轉變工業發展方式,加快實現由傳統工業化道路向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升級就是要通過全面優化技術結構、組織結構、布局結構和行業結構,促進工業結構整體優化提升。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運行室副主任原磊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8%這一目標相對來說已經非常低,此前在金融危機席卷之時,我國工業增加值最低的一個月依然還能保持超過6%以上的增速。他說,之所以目標低于“十一五”期間,主要是為了下決心促進工業轉型,因為如果目標過高,地方審批項目時可能會更多注重速度而不是質量。
在其他可量化工業指標中,轉型之意也十分明顯。《規劃》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15%左右,而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水平要顯著提升,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較“十一五”末降低21%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
工信部相關負責人也稱,隨著能源資源剛性需求持續上升,生態環境約束進一步加劇,對加快轉變工業發展方式形成了“倒逼機制”。
“在國家的視角上,轉型主要是從產業鏈低端向高端邁進。”原磊認為,發展高附加值產業不僅有利于增加國家工業競爭力,而且對于資源與環境也是直接的保護。伴隨著投資和房地產行業的放緩,我國工業從去年開始就已經進入中低速增長階段,但是估計“十二五”期間,我國工業增加值仍將超過8%,真正的轉型陣痛期或許會在“十二五”之后來臨。
新興產業融入傳統產業
同一天,工信部還發布了《工業轉型升級投資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南》采取以工業轉型升級要素為主、兼顧傳統行業分類的方式編制,按品種質量、節能減排、安全生產、裝備改善、兩化融合、軍民結合六大要素,對原材料、裝備、消費品、電子信息等產業領域13個行業的投資重點和方向進行了梳理。
對此原磊解讀說,工業的轉型升級不是另起爐灶,而是技術改造,且傳統工業和重工業依然是轉型重點,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也主要針對重工業。他說,轉型期間,我們會更多利用信息技術與綠色技術來夯實重工業基礎。
上述工信部負責人也表示,新興產業發展大多依賴于傳統產業的基礎。通過現有產業升級換代,是培育新興產業的一條重要途徑。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迫切需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牽引和帶動。考慮到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有專門規劃,在《規劃》中并沒有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單獨成章,而是將其融合到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之中。
在昨日舉行的商務部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介紹說,為促進制造業改造提升,將把高端制造業作為鼓勵外商投資的重點領域,同時鼓勵外商投資到節能環保、新一代的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